第二百五十六章 意会-《三国从益州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而,少时聪慧,被赞为益州名士的刘釜,难道连这些都看不明白吗?

    前后看去,都有种刘釜主动跳入陷阱的错觉。

    那么,他到底在图谋什么?

    所谓旁观者清,入局者迷。

    杜琼等人随刘釜入局,忧心不已。却不晓今日之事传开后,于州郡两级官吏中,私下底,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从事件的发展而言,实则给益州官吏上了一课——益州牧无枭雄之姿,无容人之量,跟着他无前途不说,只要你稍令他不瞒,便可遭受打击报复。

    便是取得葭萌关大捷,为益州骄傲的刘季安都如此被特意针对,何论他人?

    可以预想的是,刘釜会被人当做受害者,进而在官吏中,有更多的同情之众。相反,刘璋的名势在赵韪之乱、汉中入侵,惨胜之后,还会越来越低。

    殊不知,以自身为诱饵,打击刘璋仅存之名望,这正是刘釜考虑的目的之一。

    当日,故主景毅病逝,接受刘璋的推举,是因为他需要借助刘璋的益州牧身份,为之正名扬名,并由州府开始,光明正大的积累权势,再以他为中心,将益州势力连成一片,最终当益州遭受外部危机,刘璋人心向背,无力支撑时,迫使其人“退位让贤”。欲兴复汉室,又岂能让刘璋占此要地,自甘堕落?

    后来发生的一件件事,打断了他的计划。尤其洛阳之行,让刘釜认识到,天下大势,不能去等,还要主动出击,时间太紧迫了。否则,待曹操、孙策之属,大势已成,他复兴汉室的目标会越加渺茫。

    同刘璋的决裂,只是早晚。大汉是讲究仁义的大汉,世人重诺重义,他刘釜决不能无情无义,否则以后还有人跟随?

    也只有让处于权势危机的刘璋,自乱阵脚时,主动“破戒”。他请族叔于许都为他谋官,只是一方给刘璋于之提供的一道“催化剂”,同样是刘璋放于世人,自我安慰的“借口”。

    于是,才有了今日旁人所见,他为益州功臣、名望俱佳的益州名士,远播天下的“孝善者”,至当下,却要遭受益州牧不顾益州安危的打击报复。

    事极必反。

    益州人,乃至于天下人,会同情谁,跟随谁?

    天日可见。

    而条件越是艰苦,未来的道路越是无望,于世人眼中,走投无路的他,越需要坚持。

    完成平南之事,完成益州人的期许。待平南事毕,成为益州之主,水到渠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