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三十八章 亮荐-《三国从益州开始》
第(2/3)页
这些年来,从蜀外投奔他的士人,上万之多,今岁八月以来,就有一千多人,刘釜全以之稍作考核后,只要德行不差,全充地方官寺。
但于地方,乃至于州府主要官员上,无大名德行之辈,也只有师友亲族乡党,多益州士人,为之所用。
真正的蜀外人物为之效力,主政地方和州府诸曹者,不过张机、诸葛亮、法正,吴懿、吴班等。
算妻族在内,别驾景顾,另有黄权、严颜、杜琼、杜微等过半郡地和州府大员,无不是蜀人。
未来,这些人会不会自称一派,争夺益州权势,于内斗争,这很难说!
但刘釜有复兴汉室之志,目标在天下,后方决不能乱。
诸葛亮明白事理,自晓如此,遂以劝谏。
政事之上,事关原则问题,任何的仁慈和仁义都不可取。
在诸葛亮心中,显然看出,上司兼好友,当下益州牧,乃是至情至义之人。
于州府吏,于益州将领而言,这是幸运的,他们不用担心有功无赏,亦不用担心将来。
但于益州,于天下而言,过于仁慈之主,绝非是好事。
刘釜以仁义,以胸襟,以匡汉之志,弄得世人敬仰,但同样地,需要敬畏。
让敌人敬畏,更让潜在的敌人敬畏。
在诸葛亮躬立等候中,刘釜从案侧站起,来到了诸葛亮的身边,牢牢握住其之双手,轻声谓之:“孔明思虑,我尽知也!
益州本地士族,我以为乡党,多以厚待,但旁人或以此却生不平。
长此往之,地方之势长,这于州府治理,极为不利。
鱼和熊掌不可兼得,孔明之言,让我明白错在何处,是为我思虑不周也!
乱法之下,制定《蜀科》,正以有法可依,有法必依。
此外,蜀内之治理,当防死灰复燃,而贤明之才,为我所求。
不知孔明有何见解?”
诸葛亮眸光一转,在来时借机劝谏路上,他已经思考到,刘釜之短板,在于少天下名士,德行高者,入蜀为之助力。
他心中早有腹案,开口道:“使君之担忧,正以现状。亮有三人,为使君推荐!
使君若能请此三人入蜀相助,当为一大助力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