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六十五章 贺礼-《三国从益州开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诸葛亮的书舍,距离其之寝舍不过三十多步,此地环境显得很是幽静清凉。

    深夏夜间,四处寂静,也仅剩稀稀落落的夏蝉唱鸣。

    嘎吱一声,书舍房门打开,一股墨香味,迎面而来。

    诸葛亮手持灯火迈了进去,能见舍内空间很大,摆满了密密麻麻的书籍,多以竹简为主,另有少量,以当下为安夷改进造纸术传开后,已经开始慢慢兴起的线状摘抄本。

    诸葛亮小心护着灯火,将之放在案几上,然后望向案几前侧放着的木箱。

    其实,书舍内的绝大部分书册,都是那个见过一面,一直与之有信件来往的友人刘釜相赠。

    书籍资以高昂,但凭诸葛亮现在的经济条件,可是难以购买。而为士人而言,书籍更是生命中,最为宝贵之财富。

    诸葛亮没有打开箱子,而是返回坐于案畔,手里拿着案几上的钥匙,望着前方的木箱,面带思衬。

    他目中回忆起去岁正月时,刘釜于之秉烛相谈之情形。也是那一次,他完全的向一个相识不过数日之人,展现了个人抱负。

    同样地,也是刘釜也向之道明了个人匡扶汉室、振兴大汉之志向。

    其中,无不有看好其人,乐以资助,将来想邀之共辅大业之想法。

    诸葛亮人虽有大志,但亦有自知之明。晓个人才能尽管出色,仍多寻师学艺,以充实个人。

    二人皆心有灵犀,以为友人,未有强人所难,常以书信共勉,蜀地刘釜更为之多尊敬、请教、帮衬之意。

    而诸葛亮也是乐于助之,但遇刘釜所问,倾尽才能,但有困惑者,以请教师友助之。

    便于实践讨论间,其本人亦受益匪浅。

    日久见人心。

    一年半载,转眼即逝。

    人常感念伯乐,但伯乐不常有!

    刘釜于之相敬,于之危难相助,于之性情志向相志,以为挚友,以为伯乐尔。

    此会是他之明主乎?
    第(1/3)页